Quantcast
Channel: 懒得折腾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64

不漏洞拉:你不知道的越南船民史

$
0
0

不漏洞拉:你不知道的越南船民史(上)

A+A-
1978 年 9 月 20 日一批在海中心獲救的越南船民。 圖片來源:Fred Ihrt/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

「不漏洞拉」四個音字,絕對是殖民時期的香港人集體回憶,即使不懂越南語亦會琅琅上口。這是當年港英政府一段越南語廣播的開場白,向越南船民解釋船民政策,由 1988 年開始一直播到 1997 年港英旗幟徐徐落下,堪稱時代見證。可是很多人除了記得「不漏洞拉」以外,都未必清楚這段與香港息息相關的歷史,而船民潮背後的政治黑幕,其實超乎外界想像。

時至今日,整理越南船民歷史的著作不多,可能因為政治敏感,資料不透明,且牽涉東南亞多國,幅員甚廣。香港出生的加拿大籍作家黃雋慧,則試圖透過 7 個越南家庭的口述歷史,加上各方資料佐證,寫成著作「不漏洞拉:越南船民的故事」,填補這一大片歷史空白。

「不漏洞拉:越南船民的故事」封面。

1975 年 4 月 30 日,美國支持的南越政權投降,越戰正式結束,北越共產政權進駐南越首都西貢,大批美國人在美軍協助下慌忙撤走,台灣和法國政府亦有撤離行動,但絕大多數越南人都無路可逃。海空交通全遭封鎖下,隨之而來,是對異見分子、舊政權公務員與軍人的清算,他們紛紛被送往勞改或思想改造。

受訪者鄭老師憶述,在蝦廠擔任董事長的父親,於越共進駐後半年突然被捕,前後扣押 10 日後離奇斃命,令鄭家晴天霹靂。當時越共正發動「剷除買辦資本家運動」,先扣押商人,再強迫他們交出財產和銀行賬戶,依據其人脈和往績逐步清算,鄭家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。

同時,越共又發行新貨幣解放盾,強制升值 500 倍後,勒令南越人民 4 小時內把南越盾兌清,但每戶最多只可兌換 200 元解放盾,其餘南越盾全數充公。無數人民的畢生積蓄頃刻間化為烏有,有人更因此精神崩潰。其後越共又到處抓人,押往荒蕪的「新經濟區」參與勞動開發,弄到城市內人心惶惶。

諸如此類的經濟政策導致民不聊生,但很多人未必知道,真正觸發成千上萬人投奔怒海的最後一根稻草,其實關乎到中越交惡。

中越交惡促成船民潮?

全越南有 120 萬華人,有的從不涉政治,有的是親台灣國民政府,有的早在南越時代已經效忠共產黨,但無論站在光譜哪一邊,到解放後 3 年,全部人人自危,皆因中越共產兄弟邦鬧翻。隨著越共對中共支持的赤柬開戰,翌年中越邊境又爆發戰爭,所有越南華人在當權者眼中,全部都成了可疑分子。

鄭老師談及這個轉折過程,她說在南越易手後,每家每戶都必須派代表去開會,聽政府講政策、學習馬列思想、看紅色戲劇,起初經常聽到口號說:「中共是我們第一恩人!」、「中共是我們最親愛的朋友!」殊不知,越共親蘇聯派系不久就得勢,親中派隨即受打擊。一夜間,官方突然把中共描繪成大魔頭,出現「中共最壞,最奸險!」之類的口號。

就在打擊資產階級和親中派的夾擊下,不少華人成為清算對象,有能力者紛紛逃亡,只要有黃金或房產便透過蛇頭上繳,取得上船機會,當時有笑話說:「電燈柱會走的話,都會走掉了。」在 1979 至 80 年間,船民潮到了首個高峰期,當中估計多達 70% 是華人背景。

1975 年 4 月 29 日西貢淪陷前夕,美國中情局人員安排美國公民乘坐直升機撤離。 圖片來源:Bettmann/Getty Images

船民淪為海盜與越共的搖錢樹?

起初船民出逃乘坐的漁船,多數只供湄公河三角洲作業用,難以經得起 3 天以上的長途航行,船上衛生環境惡劣,翻船溺斃,饑餓病死,不計其數。聯合國粗略估計,總共有 20 萬至 40 萬船民葬身大海。禍不單行的是,海盜都看準船民身上有貴重財物,特別是泰國海域,幾乎所有受訪船民都遇過海盜搜掠,海盜間又互有默契,搜掠一波一波接踵而來。

後來搭載船民的船隻愈來愈有規模,當中包括有退役大貨船,究竟大貨船從何而來?黃雋慧整理得出的資料,矛頭竟然都指向越共政府。據悉 1978 年有一家「運輸公司」在香港秘密成立,又在台北和澳門先後開設辦公室,幕後既有東南亞人蛇集團成員,據稱亦有「越南官方」派來的代表。公司以「東南亞貨運」為幌子,一個月內收購至少 6 艘退役大貨船,最終全部用來搭載船民。

在越南方面,改名為胡志明市的南越舊都西貢,開始有機構單位招攬華人自費出國,登記報名及繳付訂金,便可獲告知出發時間,出海時有警衛護送出公海。根據作者取得資料,其中要登上退役貨船「海鴻號(Hai Hong)」,每位成人費用為 16 兩黃金,越南政府取 10 兩、人蛇集團取 6 兩。

但這種由國家輸出的船民潮不可能瞞過國際社會。1979 年 7 月,越南政府在聯合國會議上受多國譴責,越南政府固然不承認借船民潮斂財,但輸出船民的任務就從此下放到省級及市級單位,以「出國觀光團」作為名目。

越共之所以與人蛇集團合作,黃雋慧分析相信與越共先後用兵赤柬和中共,導致國庫愈來愈空虛有關。與人蛇集團攤分利潤,反而為國家帶來可觀的收入來源,又可順道趕走資產階級,但時至今日,越共仍然矢口否認有主動輸出船民。

1975 年 4 月 30 日,越共進駐南越首都西貢的情景。 圖片來源:AFP/Getty Images

不漏洞拉:你不知道的越南船民史(下)

A+A-
1982 年獲國際醫療組織 Médecins du Monde 救起的越南船民。 圖片來源:Michel Setboum/Getty Images

如今,南中國海是各國劍拔弩張你爭我奪的戰略航道;30 年前,這裡卻是成千上萬越南船民葬身的一片怒海。當時僥倖生還的船民除了抵達香港,更多是登陸馬來西亞,其次還有台灣、泰國、菲律賓,甚至澳洲和日本。究竟這一浪接一浪的船民潮,最終是如何退卻?危機如何落幕?船民的最後歸宿在哪裡?

作家黃雋慧在著作「不漏洞拉:越南船民的故事」中整理得出,當時船民的逃難航線可分 3 條:第一是由南越向西南航行,不出 3 天可抵達馬來西亞、印尼或泰國,但鄰近海域海盜非常猖獗;第二是北行線,可前往香港、澳門、台灣甚至日本,但船民中較多來自北越;第三是東行線,以菲律賓為目的地,但群島多,易觸礁,成功登陸只屬少數。除此以外,紀錄中還有 56 艘船隻成功登陸澳洲北岸尋求庇護。

船民問題是如何登上國際頭版?

1979 年,搭載越南船民的「天運號」貨船在香港南丫島擱淺。 圖片來源:Tekn/Wikimedia Commons

雖然船民潮源源不斷,但真正令問題登上國際新聞頭版,卻要數 1978 年底的「海鴻號(Hai Hong)」事件。有 30 年船齡的海鴻號,於 10 月下旬從越南頭頓港接載超過 2,000 船民,遠超船體負荷,途中又遇到強颱風麗妲(Rita)吹襲,導致貨船破爛不堪,11 月 9 日輾轉靠近馬來西亞時,引擎再無法運作。

馬來西亞政府在幾年間疲於應付船民問題,對突如其來的 2,000 多名船民立場強硬,堅稱他們不是難民,又派出海軍拒絕讓他們登岸。僵持一個星期,船上糧食供水快將用盡,船上 2,000 多人命懸一線,事件終於吸引國際傳媒爭相報道。最後法國、加拿大和美國等宣佈,願意接收海鴻號船民後,大馬政府才讓船民登岸,危機方迎刃而解。

諸如此類的人道危機後來仍不時上演,「匯豐號(Huey Fong)」和「天運號(Skyluck)」貨船事件就先後困擾香港政府,促使國際社會採取行動。1979 年 9 月的聯合國會議上,多國擬定出第一收容國/港政策,大馬和香港等地為船民提供臨時庇護所,聯合國難民署承擔船民上岸開支,歐美西方國家則負責面試接收這些難民。

期間馬來西亞成了最大臨時收容國,在 1975 至 95 年間收容 25 萬人,香港則收容達 19 萬人,為第二大收容地區。最終共 75 萬名船民成功獲西方國家接收,美國接收其中 42 萬人,其次是澳洲和加拿大,分別接收逾 10 萬人。

難民營內爆發的越戰

1994 年白石難民營發生騷動後,部分難民被押上警車轉往其他難民營安置。 圖片來源:THOMAS CHENG/AFP/Getty Images

說到越南船民,不少香港人或會想起船民騷動,但難民營其實曾有過相對和平的時期。香港在 1975 年 5 月面對第一波具規模的船民潮,當時丹麥貨船 Calara Maersk 海上救起 3,600 名船民後送到香港,政府陸續在各地開設難民營對應。

難民營起初都是開放式,船民可以到處活動、找工作,有條件還可以租地方住,甚至開設銀行戶口,原則上還可以入讀學校,但學費高昂,一般都負擔不來。移居瑞典的受訪者阮三武憶述,當時還是青少年的他,為了離開烏煙瘴氣的難民營,與父親外出租房,一度融入香港社會,在球場上與香港人打成一片,學得一口流利廣東話,他亦見證過有越南人學會了賭馬。

但好景不常,難民營內始終是三教九流,難民之間背景迥異導致時有衝突發生,南越和北越船民的矛盾愈趨尖銳。1982 年 4 月 30 日,啟德難民營內的北越人,按照習慣慶祝越南統一,但這卻是南越人眼中亡國之日,雙方爆發暴亂,互有死傷,促使香港政府銳意實施禁閉營政策,把南北越難民分開安置。

時至 1980 年代末期,歐美各國開始不願再接收難民,導致香港及其他東南亞難民營人滿為患,達到飽和狀態。來自香港本土的反船民聲音亦愈來愈大,有議員和居民絕食抗議增建難民營,更有大遊行要求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。與此同時,聯合國亦決定要為船民潮畫上句號。

不留痕跡的越南船民史

自 1988 年開始,港英政府實施甄別政策,船民上岸後不再自動取得難民身份,只有被確認受到政治迫害的政治難民,方有資格在香港等候收容,假如被判定為經濟移民,將會遭到遣返。從當時開始,以「不漏洞拉」為開場白的越南語廣播變得街知巷聞,這四個音字解作「從今以後」,內容正是解釋這項甄別政策:

從今以後,香港已對越南船民實施新政策。從此,凡因經濟問題以船民身份設法進入香港者,將被視為非法入境。非法入境者不可能移居第三國,他們將被監禁並等待遣返回越南。

阮三武的妻子正是在甄別政策後抵港,她憶述當時上岸後,即被拘留等候甄別,職員會按照履歷審核資格,船民則要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是政治難民。由於阮太太一家是天主教徒,父母又受過專上教育,確實有受政治迫害的風險,因此通過了甄別,但同船的其他人卻被判定為經濟移民,全數要等候遣返。

雖然甄別政策原意是要阻嚇船民湧港,但很多船民早已經置生死於度外,在瀕臨絕望之際寧可以騷動反抗遣返,過程時有死傷,甚至有脅持職員當人質的事件,要警方出動武力鎮壓。船民問題發展至此,船民形象已可謂一落千丈。

隨著越南政府在 80 年代末經濟改革,船民潮開始退卻,加上中國施壓要港英政府在主權移交前解決船民問題,同樣加快歷史告一段落。1998 年,特區政府正式取消第一收容港政策,屯門望后石難民營在 2000 年正式關閉,標誌著船民問題告終。當時有 1,400 多名船民沒有國家願意接收,仍然滯留香港,最終都獲安排逐步融入社會,但他們為重過新生,大部分對過去絕口不提,從此隱沒在人群當中。

擾攘 20 多年的越南船民潮,曾不時登上香港報紙頭版,但事過境遷,沒有人為此立碑紀念,昔日的難民營陸續拆卸重建,或改頭換面,留下的就似乎只有香港人戲謔的一句「不漏洞拉」。終究這段歷史對香港有何意義?這仍然是有待研究的香港本土歷史課題。

2000 年望后石難民營關閉,鎮守營內的啹喀兵列隊步出營地。 圖片來源:路透社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64

Trending Articles